候,决策者才能预先判定自己的一个命令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。
但国内的经济学在这条路上却走偏了,缺少平常心,在量化这条路上走得很慢很慢,很多事情,都只是停留在表层分析,没有转化成定量的数字,大家做决策的时候还是考虑了太多太多感性和其他的因素。
并且是越来越退,当年举国欢腾为x峡工程欢呼喝彩的时候,还有寥寥无几的那几个人宁愿背着“卖国”的污名都要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呼声,但到了那浩大的x万亿的时候,学术界还有几个人站出来大声说这个行为的弊端呢?有几个人真的静下心来去做调查研究、去讨论利弊,去规劝政府呢?
现在大家倒是对当年的政策一片口诛笔伐,还有的经济学家到处找证据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反对……
那你当年为什么不说呢?
你的声音又为什么没有传到该到的地方去呢?
当年的我,什么都不懂、什么都不知道,没有发出应该发出的声音,但现在的我懂了。
比如说,险资入贷,又比如说,地方债,还比如说,大规模通胀和另外一次可以预见的大放水,这些,当初我不懂、我不会关心,但现在的我,会去问、会去看。
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能产生正